您的位置:首頁 > 快訊 >

天天觀速訊丨文旅融合要用好文化遺產

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原標題:文旅融合要用好文化遺產

近年來,文化遺產越來越被重視。每逢文化和自然遺產日,各地都會舉辦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,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和保護傳承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,推動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,展現當代價值。

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瑰寶,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縮影。我國文化遺產眾多,很多文化遺產同時也是著名景點。文化是旅游的靈魂,深入挖掘闡釋利用好文化遺產的內在精髓和時代價值,對于高質量發(fā)展文旅產業(yè)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。因此,要打好文化遺產這張王牌。

要進行區(qū)域文化資源普查,挖掘和整理優(yōu)秀文化遺產。實際上,除了著名文化遺產外,各地還有不少遺珠,有些有待挖掘,有些發(fā)現多年但挖掘研究得不夠,沒有呈現出其歷史、藝術和科學價值。近年來,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相關文化研究理論的不斷突破,人們對一些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正在發(fā)生改變,一些新的文化遺產得到了重新認識。因此,各地要加強區(qū)域文化資源普查,建立相應的數據庫,及時做好文化遺產挖掘整理。

要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(yè)發(fā)展深度融合,完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建設。過去,“重開發(fā),輕保護”現象一度十分突出,一些文化遺產保護不夠,甚至遭到破壞。因此,要讓文化遺產走出深閨,與文旅產業(yè)深度融合,增加文旅產業(yè)內涵和吸引力,除了頒布實施保護文化遺產地方性法規(guī),拓展保護文化遺產的經費來源,尚需加強對公眾的教育,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。全民的參與意識得到提升,文化的自覺意識得到加強,保護工作才能順利推進。

這其中,要注意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。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,主要指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,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、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。非遺被譽為歷史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但非遺利用也有難點和痛點,就是場景應用不好適配,因此要抓住文化遺產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魂魄,將非遺元素融入旅游,打造適合現代應用場景的IP產品,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精髓不在保護中流失,讓廣大群眾更好地消費文化。

文化的獨特性越強,地方特色越鮮明,旅游價值就越高。當前,我國文化和旅游融合日趨加深。因此,相關部門要廓清思路、守正創(chuàng)新,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(fā)良性互動的新路徑,不斷豐富文化旅游業(yè)態(tài),并賦能其他產業(yè),放大產業(yè)價值,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(拓兆兵)

標簽: 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 文化資源

相關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