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接吻病”沖上熱搜,別被疾病俗稱誤導了
【資料圖】
原標題:“接吻病”沖上熱搜,別被疾病俗稱誤導了
日前,江蘇蘇州一花季少女連續(xù)一周發(fā)燒,盡管進行了輸液治療,但依然不見好轉。經蘇州市第五人民醫(yī)院感染科醫(yī)生診治,原來女孩患上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,即俗稱的“接吻病”。醫(yī)生提醒市民,若反復發(fā)熱、原因不明,應立即前往醫(yī)院感染科就診。(7月30日《現(xiàn)代快報》)
受到“接吻病”這個很形象和直觀的俗稱等因素影響,近日,此事受到社會廣泛關注,“少女連續(xù)數(shù)日高燒不退確診接吻病”話題沖上了熱搜。其實不僅這次如此,此前“接吻病”也屢成熱議話題,并且也多與“少女”“接吻”等字眼有關。不妨設想,假如不以該俗稱而是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來陳述和科普,恐怕很難引發(fā)如此的關注熱度。
普及疾病知識能夠引發(fā)如此關注,這首先是好事。然而,“接吻病”這個抓人眼球的俗稱所形成的誤導,也絕不應該被忽視。從這個病例來看,該花季少女患病是否由接吻引起,新聞中并沒有交代,假如她不是由接吻引起,那么,如此講述她的疾病,就是對她的一種冒犯。
此外,很多人受到這一俗稱的影響,就會誤以為該疾病主要由接吻傳播,認為不接吻就可以預防這類疾病。但事實上,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,其他病毒也可能導致該疾病,這類病毒由飛沫、唾液、生活密切接觸傳播。因此,這樣的誤導既可導致一些人對于接吻過于排斥,又可導致其他傳播方式被人忽視。比如集體就餐沒有采用公勺公筷,傳播這類疾病就會比接吻普遍得多,單純強調對接吻這一傳播途徑的防范,相對忽視其他更普遍的傳播方式,是很不科學的。
另外,傳染病的任何傳播途徑都可能包含多種疾病,比如經飛沫、唾液、生活密切接觸傳播的疾病,除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之外還有不少,其中,因幽門螺桿菌導致的消化道疾病,以及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疾病,都是典型的例子。對“接吻病”傳播方式的誤解,容易變成對同類傳播途徑的誤解,導致對其他傳染病防治的松懈。
討論典型病例、普及防病知識,既要講究傳播效率,更應看重知識的準確性與真實性,假如以犧牲準確性與真實性為代價,那么,傳播效率越高,誤導就越深?!敖游遣 边@個俗稱雖然很形象和直觀,卻讓一種十分普遍的傳染病傳播途徑,在人們印象中變得過于狹窄和片面,這對普及傳染病相關知識和提升民眾的健康素養(yǎng)都是不利的,尤其是,刻意將“接吻病”這個俗稱與“少女”等要素結合在一起,就會因注意力嚴重轉向,導致更加偏離準確與真實。(羅志華)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