驗證室溫超導 吸引人的不只結果
(相關資料圖)
原標題:驗證室溫超導 吸引人的不只結果
今年以來,“室溫超導”相關話題頻頻登上熱搜。3月,美國一團隊聲稱創(chuàng)造出的超導可在室溫和相對較低的壓力下工作,但因無法復現(xiàn)而暫被證偽。7月底,韓國一團隊在論文中描述了名為“LK-99”的銅摻雜鉛磷灰石材料,可在400K(約合127℃)以下表現(xiàn)出超導性,并公布了包括分子結構在內的相關實驗數據,引發(fā)全球范圍的復現(xiàn)實驗。
何為超導?簡單概括,就是在一定溫度氣壓條件下,超導體的直流電阻突然消失。超導現(xiàn)象一經發(fā)現(xiàn),就被寄望于改進能量傳輸設施,且因超導體所蘊含的抗磁性等特點,也可為熱核聚變、磁懸浮等技術提供支撐。然而長期以來,實現(xiàn)超導的苛刻條件使得該項技術應用范圍有限。
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室溫超導在當下真能實現(xiàn)么?目前還沒有充足的證據可以證明或證偽這一結論。8月1日前后,多國實驗室就室溫超導相關話題發(fā)聲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團隊合成X射線衍射圖譜高度一致的材料后,并未能在室溫條件下復現(xiàn)超導性,而美國研究人員通過理論測算認為存在可能。華中科技大學團隊直播中的四塊材料未能表現(xiàn)出證明超導體所需的“邁斯納效應”。距離驗證室溫超導存在與否,還有一段路要走。
跳出網友對于實驗結果的爭論,這一話題能在網絡社區(qū)中產生如此強的“磁場”,讓材料科學這一相對冷門的領域熱起來,也頗有啟發(fā)。曾經,科學實驗和理論驗證離公眾太過遙遠,即使是論文成果頻出,在我們看來依然是一頭霧水。更不必說部分報道或滯后或失實,更加深了這種隔閡。
此次室溫超導概念的迅速走紅離不開兩段視頻。一段來源于韓國團隊,另一段則由華科團隊成員通過個人賬號上傳國內視頻平臺。后一段視頻中的實驗室畫面配上實驗員的解說、評論區(qū)的科普,使得普通網友也能一窺科學實驗的魅力,“見證歷史”“相信科學”的彈幕擠滿屏幕。視頻借助網絡平臺和知識社區(qū)先行傳播,更助推了其關注度走高。借助這股風潮,有人開貼科普超導技術的應用方向,有人搬運國內外研究成果,還有相關領域從業(yè)者實時分享研究心得,交流思路。
科學是有趣的而非枯燥的,是貼近生活的而非束之高閣的。不可否認,網絡環(huán)境紛繁冗雜,各路消息真假難辨,唯有嚴謹的科學實驗方能出真知。真理愈辯愈明,期待各路猜測互證互駁后,科學之光能在更多人心中點亮。(默達)
標簽: